苏州大学发展史:辉煌—颠沛—复苏
来源 | 学术志(ID:xueshuzhi001)原创
文 | 夜归人 编辑:学妹
江南,自古便是书香门第之地,而苏州则是其中集天地灵气之所。
似乎每一个以城市命名的大学,都有自己与这个城市背后的故事,如北京大学未名湖旁的博雅塔一样,成为城市名片。苏州大学与苏州,也是毫不例外。苏州大学与苏州,渊源太深。
东吴大学:开西制大学之先河
苏州,自战国又有东吴之称,而苏州大学的前身,正好也以“东吴”为名。
特定的历史条件,给了这所大学特定的历史使命。
甲午海战的惨败,让国人明白了学习西方的紧迫性。
1895年,还在苏州宫巷堂传教的基督教监理会孙乐文牧师见此,萌生了创办大学的想法。
1896年,伴随着春节的烟炮声,宫巷书院正式开学,首批学生为25人。
最初的老师仅6人,而孙乐文牧师一家三口就占据半数。
▲孙乐文牧师
19世纪末,觉醒的思想日益深入,
监理会也认为其有能力在中国成立第一所西制大学,
1900年5月13日,监理会重要人士聚集美国田纳西州,
决定在江苏省建立第一所西方模式的大学,
英文校名为“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”,中文译名为“在华之中央大学”。
▲东吴大学最初的校董会章程
1901年以后,“教案”逐渐平息,政权也渐趋稳定,
1901年3月8日,星期五,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,东吴大学在苏州天赐庄正式开办。
此时,其对外中文校名为“在华之中央大学”,英文校名为“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”,
这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,也是20世纪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。
1908年,在传教士惠会督等人的帮助下,“东吴大学”取代“在华之中央大学”,“Soochow University”取代“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”成为正式官方用名。
▲东吴大学的注册文件
建校之初的日子
建校之初的那段日子,迫在眉睫的就是教育经费,
1901年,监理会在新奥尔良的传教大会上,为东吴大学募捐了50000多美元,
同年底,为了扩建,东吴大学启动了“林堂工程”,1904年竣工,
校长孙乐文称其为“中国最漂亮的大学建筑”,
百十年之后,2013年5月3日,以其为代表的东吴大学旧址入选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。
创立之初,师资力量短缺也是燃眉之急,
1903年,东吴大学共有教师14名,其中美籍7人,
每一位教师,都必须教授几门课程,
孙乐文担任校长和史学教习,
柏乐文担任医学院院长,
文乃史担任英文及神学教习,
祁天锡担任格致教习,
司马德担任体育教习,
孙明甫担任英文教习,
罗格思担任兵操教习,
随着连续两代美籍校长的整顿,到了20世纪20年代,
东吴大学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而又完整的教育体系,
这个体系包括了:
苏州天赐庄的文理学院,上海昆山路的法学院;
苏州的第一中学,上海的第二中学,湖州的第三中学,无锡的第四中学;
二十所附属小学,惠寒小学;吴语学校,松江圣经学校,
以及与东吴系统有关联的、和其他教会合作的南京神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。
▲惠寒小学旧照
一切,向着欣欣向荣的方向,发展着。
迎来第一任华人校长
1925年11月16日,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《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》,
规定“基督教学校应即速向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注册立案”。
此时,国内反基督教的“非基运动”正是高潮之时,
东吴大学需要寻找一位华人担任校长,
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社会矛盾。
1927年,东吴大学董事会顺应中国社会潮流,改任命中国人杨永清为校长,
并且还废除了宗教必修课。
▲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先生
杨永清先生可谓是东吴大学历史变革的中流砥柱。
在他担任校长期间,第一次正式提议男女同校制,
这段时间,,
也是东吴大学学科建设的腾飞阶段。
1929年,东吴大学法学院在预科和本科两个层次教学的基础上,
开办了硕士班一级,这是中国最早的法学硕士班。
▲东吴大学颁发的最早的硕士学位证书
1930年,东吴大学共有学生755人,
其中文理学院450人,法学院305人,
以人数而言,这已 “实为全国基督教各大学之冠”。
胡适先生评价:
在燕京大学于20世纪30年代成为领先的教会大学之前,
东吴大学和圣约翰大学在中国的教会大学中发挥了领导的作用。
东吴大学在中国教育界,已初具规模。
这一时期同时发生变化的,还有东吴大学的校训,
早期,东吴大学只有英文校训“Unto a full grown man”,
这句话出自《圣经新约》以弗所书第四章十三节,译为“造就完美人格”。
1939年3月31日,杨永清校长亲自将其改为“养天地正气,法古今完人”,
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▲杨永清亲自题写的校训“养天地正气,法古今完人”
八年抗战,身世浮沉雨打萍
从1937年“八一三事变”,到1945年抗战胜利,
东吴大学在流亡中度过了八年艰苦的岁月。
一迁于湖州,二迁于屯溪,三迁于上海,
甚至千里远播至福建、两广、重庆,
▲东吴大学在福建邵武的校址
纵然是烽火之中,但依旧弦歌不缀。
1945年,在社会各届人士的帮助下,
东吴大学在上海艰难复校。
之后部分院系陆续搬回苏州天赐庄。
据教务育部进行的统计,1947年东吴大学共有:
法学院:法律系、法律学组、行政学组、国家法组、司法组、会计组、法律研究所
文学院:本国文学系、英文学系、政治系、社会系、教育系、经济系
理学院:物理系、化学系、生物系
在校学生1626人,
饱经战火之后,东吴大学逐渐开始了复苏。
建国之后,改造与调整
1950年10月2日,中美朝鲜战争一触即发,
东吴大学的师生们陆续加入抗美援朝的队伍。
1951年3月,东吴大学正式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登记注册,
与基督教监理会切断联系。
同年春季学期开始,
东吴大学不再接受美国基督教会的津贴。
1951年9月,东吴大学提前一年开始了院系调整,
社会系各级学生20人和教师3人并入国立复旦大学社会系,
医预组学生24人转入国立上海医学院。
1952年8月,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苏南行署教育处领导下,
院系调整进一步进行。
东吴大学法学院大部并入华东政法学院, 现华东政法大学,
会计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,现上海财经大学,
文理学院化工系调往华东化工学院,现华东理工大学,
经济系调往上海财经学院,
药学专修科调往华东药学院,现中国药科大学。
▲1952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教职工调至华东各校情况
文理学院其余四个系,语文系,化学系,生物系,物理系
则移交了苏南师范学院,
偌大的东吴大学,只剩下了这四颗孤零零的种子。
▲东吴大学院系调整工作总结
斗转星移,万象更新,
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,
东吴大学完成了自己在大陆的历史使命。
同年11月,苏南师范学院正式开课,
同年12月,苏南、苏北与南京市合并为江苏省,
苏南师范学院因此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。
▲苏南师范学院改名江苏师范学院文件
古老的校园,开启了新的篇章,
东吴古韵,在此得到了延续。
同根同源,树人百年
几乎是江苏师范学院挂名的同时,“东吴大学旅台同学会”
继续在台湾延续东吴大学的传承。
1954年7月,法学院率先在台湾恢复,
1969年12月,东吴大学正式奉准在台湾恢复完全大学建制。
半个世纪的坎坷,又成就了半个世纪的荣耀,
东吴大学的根,又在台湾发芽了。
▲现台湾东吴大学校门
2000年东吴大学百年校庆,
时任台湾东吴大学校长亲自为苏州大学题词,
“同根同源,树人百年”
至今高挂于苏州大学博物馆
海峡两岸,满是手足情深;
百年东吴,见证历史传承。
新时期,跻身211,入主双一流
1982年,经国务院批准,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,
英文校名沿用了Soochow University,
从一所师范类院校,改名为综合性大学。
在那之后,
苏州蚕桑专科学校、苏州丝绸工学院、苏州医学院
分别于1995年、1997年、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。
▲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校长郑辟疆
21世纪初,苏州大学成为江苏省首批11所211试点院校之一,
2013年4月,包括北京大学、南京大学、苏州大学在内的一批院校
牵头成立首批“2011计划”建设体,
2017年9月21日,教育部正式公布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,
苏州大学入主一流学科建设高校,
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。
▲现苏州大学校北门
苏州大学,118年的发展历程,
既有辉煌,也有低谷
其前身东吴大学,
开中国西式教育之先河,融中西文化之菁华。
作为中国之第一所西式大学,
最早确立现代大学学科体系。
东吴大学,既拥有者若干个中国教育界的第一,
开办中国高校最早发行的学报——《学桴》、
最早发行的年刊——《雁来红》、
最早开办法学专业教育、
最早授予研究生硕士学位证书、
……
又培育了费孝通、倪征燠、金庸这样家喻户晓的专家学者
……
▲《学桴》——最早发行的学报
只可惜八年抗战,颠沛流离,
丧失了太多的优秀人才,
再至建国之后的院系调整,
这座曾经的全国基督教各大学之冠,
变成了一所普通的地方性省属师范性大学。
所幸1982年改名之后,
其最终还是步入正轨,
逐渐再现往日之辉煌。
▲苏州大学标志性建筑——钟楼
学校现设134个本科专业;
4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,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;
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,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;
29个博士后流动站。
学科建设方面:
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,
8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,
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,
15个“十三五”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。
▲苏州大学校徽
百十八年的沧桑,
如落日之余晖,
照耀一位初生的婴儿,
211,双一流,只是他崛起的第一声呐喊。
▷史料来源:《东吴大学简史》王国平著;苏州大学官网主页;“苏州大学”搜狗百科;苏州大学博物馆导览词。
一个非典型兰大教授的“师门手册”100条
2017年最值得关注的10篇质性研究论文 | 附下载链接
警告!学术论文写作30忌!
学术志
是学术中国、知深的新家
以学术为志业,矢志不渝!
学术知识服务不变,欢迎回家!
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